由于
聲測管的產能形成的大量二氧化碳,形成溫室效應,威脅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和人類的生存,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正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2015年12月,巴黎協議成為繼京都協議之后的第二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這是歷史上個覆蓋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減排協議。建立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全球氣候治理模式,為工業化國家設定了整體減排目標,并通過分解產生了各國的具體定量任務。
聲測管關稅又稱邊境調整稅,是對生產國無聲測管稅或能源稅、實質性能源補貼國家出口聲測管征收的特殊二氧化碳排放關稅,主要是發達國家對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進口密集型產品征收的進口關稅。聲測管關稅的概念較早是由法國前總統希拉克于2007年提出的,因為歐盟國家認為,一些企業將生產轉移到控制松散的國家和地區,以避免嚴格的碳減排措施和高碳減排成本,導致碳泄漏。換句話說,歐盟認為,進口聲測管的排放正在上升,一方面破壞了歐盟減排的努力,另一方面,大量進口低成本聲測管導致歐盟企業面臨不公平的價格競爭。
自2021年2月歐洲綠色協議通過以來,聲測管關稅已進入快車道。同年3月至10月,歐盟委員會完成了行業和公眾咨詢程序。2021年3月10日,歐洲議會通過了與世貿組織兼容的歐盟聲測管關稅決議調整機制。7月,歐盟委員會首次提出聲測管關稅提案,并計劃于2023年1月1日實施。自今年3月15日起,歐盟議會就碳邊界調整機制達成協議。這一進展并不意味著歐盟聲測管關稅已經完成了立法程序,但在歐盟委員會之后,歐盟理事會也形成了自己的聲測管關稅計劃。歐洲議會的計劃預計將于今年7月確定。然后進入三方協商階段,以達到較終通過的法律文本。歐盟聲測管邊境調整制度要求歐盟進口商根據歐盟排放交易系統的碳排放價格購買相應的碳含量交易許可證。進口許可證的價格將由歐盟委員會參照歐盟聲測管排放交易系統的價格來確定。目前,具體類型包括水泥、電力、化肥、聲測管和鋁。
從時間上看,2023-2025年是聲測管關稅實施的過渡期。進口聲測管不需要繳納關稅,但進口商需要每季度提交一份報告,包括本季度進口聲測管的總量、產品的直接和間接碳排放。自2026年以來,歐盟將正式征收聲測管關稅。聲測管關稅基礎是碳排放。CBAM采用國際慣例,化石燃料消耗轉化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稅收基礎。為了使進口聲測管和歐盟產品承擔相同的碳排放成本,為了避免歐盟企業的雙重保護,進口商的應稅碳排放可以根據歐盟同類產品企業獲得的免費排放量進行調整,相當于稅收基礎的調整。為避免進口聲測管雙重征稅,進口商應稅碳排放應扣除生產國支付的碳排放量,相當于稅收抵扣。
據統計局統計,2021年中國聲測管總產量為13.37億噸,出口量為6690萬噸,占產量的5%。東南亞、南美、非洲、中東等地區僅占出口目的地的4%以上。事實上,2015年以后,歐盟以多次反傾銷為由對中國熱卷、厚鋼板等鋼材征收高關稅,歐盟規定每年對中國26種鋼材的進口配額僅為200萬噸左右。因此,近年來,中國對歐盟聲測管的出口急劇下降。從數量上看,歐盟聲測管關稅形成的進一步出口邊際下降對中國整體聲測管需求影響不大。從品種上看,中國主要向歐盟出口板材。2020年,中國向歐盟出口涂層板98萬噸,涂層板53萬噸,鍍鋅板46萬噸,占50%以上。受疫情后聲測管需求復蘇的刺激,歐盟板材市場價格較高。中國出口的歐盟主要是高附加值品種,所以出口單價高,綜合效益好。目前,中國的政策導向是限制低端產品的出口,鼓勵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
從長遠來看,歐盟的聲測管市場是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不可或缺的。目前我國長流程碳排放量約為1.8~2.2t.CO2/t.CS,獨立電爐碳排放量約為0.4~0.8t.CO2/t.CS。由于歐洲出口主要是板材和大型鋼廠,根據3月11日歐盟聲測管價76.39歐元/噸,從2026年開始,如果不考慮其他價格影響因素,從中國出口到歐盟的鋼材價格將上漲約148.2歐元/噸,比目前歐盟CFR熱卷價格上漲約12%。根據能源基金會的計算,CBAM實施后,中國聲測管產品的聲測管關稅將增加26-28億元。然而,對于歐盟本土聲測管企業來說,到2035年,他們將不再獲得免費的碳排放配額。與歐盟聲測管廠的碳排放量相比,寶鋼和歐盟大型聲測管廠的高爐碳排放量幾乎沒有差異,安賽樂聲測管企業的碳排放量將不再低于塔爾。因此,歐盟在立法草案中增加了將航運排放納入碳市場的新規定,這對外國聲測管企業來說是顯而易見的。隨著中國雙碳戰略的實施,如果龍頭聲測管企業能夠進一步減少超額利潤,仍有機會形成競爭優勢。歐盟推進碳邊境調整機制,一方面是為了促進全球節能減排,另一方面主要是為了保護自身企業的競爭力。
對中國來說,聲測管稅的增長幾乎與歐盟本土企業相同,短期內影響不大,因為出口到歐盟的聲測管數量很少。但從長遠來看,隨著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放緩,以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為條件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浪潮日益增長。除歐盟外,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可能逐步實施聲測管關稅政策。為了克服這些貿易壁壘,中國聲測管企業仍需提高研發水平,繼續降低噸聲測管和碳的出口能力,積極參與國際碳市場。同時,提高碳等聲測管的出口能力。